近期加權指數來到1萬3000點,有不少讀者朋友問我,股市已經創歷史新高,還能買股票嗎?過去股市只要創下波段高點,像是9000點、1萬點、1萬1000點時,就會有人問我這個問題,如果進場後遇到市場修正怎麼辦?
很多投資人對指數一直存在一種根深地固的想法,認為要在5000點買進,然後1萬點賣出,才是最聰明的作法。當然,如果你回顧台股過去的歷史,指數確實長期在3000多點至1萬點來回震盪,而現在指數來到1萬3000點,應該居高思維才對。
加權指數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和,1700多檔股票的走勢沒有任何一檔與加權指數相同,股票是否會上漲的最主要原因,還是取決於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否成長。
加上每年配發為數不少的現金股利,因此會因為除權息而蒸發不少指數,因此單看加權指數並不能反應實際現況,真正能夠真實反應市場投資人實質報酬率的是「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」。
最新的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為24814點,遠高於今天(9/18)指數的12875點,若從2003年4524點算起,加權股價報酬指數近17年的年化報酬率約10.5%。
所以你首先要打破的迷思就是指數太高。因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,未來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就會持續朝3萬點以上邁進,這就是資本市場的常態。
當然我不否認當市場遭遇系統性風險(例如今年3月的新冠疫情),會導致恐慌性殺盤,幾乎所有的股票都無法倖免,這就是股市的特性,所以做好風險控管相當重要,不融資、也不借錢買股票,投資最好以閒置資金為主,才不會在市場大跌時,因為壓力被迫把股票砍在低點。
太多投資人把時間浪費在預測指數身上,而忽略了其實公司的營運競爭力才是你是否買進股票最重要的因素。再者,影響大盤走勢的變數何其多,沒有人可以每次都準確預測指數的漲跌,因此與其花費心思猜測明天股市到底是漲或是跌,應該把精力用在研究公司上。
當你發掘了一檔潛力股,卻因為考慮到大盤指數太高而選擇觀望,極有可能錯失了一次大波段的上漲行情!追根究底,當你想要買進一檔股票,最重要的二個問題是這家公司未來獲利成長性如何?以及現在的價格是否低估?只要答案是肯定的,那麼大盤指數是否在高點,其實一點也不重要!